当前所在: 网站首页>> 政策解读 >>正文

政策解读丨《山东省中深层地热能利用碳汇碳普惠方法学》《山东省浅层地热能利用碳汇碳普惠方法学》_政策解读_山东省生态环境厅

时间:2025-09-17 作者:佚名 来源:山东省生态环境厅

  为落实《山东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》《山东省碳普惠试点工作指导意见》要求,进一步建立完善碳普惠体系,省生态环境厅、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发布了《山东省中深层地热能利用碳汇碳普惠方法学》《山东省浅层地热能利用碳汇碳普惠方法学》(以下简称《方法学》),现解读如下。

  一、出台背景

  2023年1月,省生态环境厅与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《山东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》(鲁环发〔2023〕1号),明确了山东省碳普惠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思路,提出“着力开发公共出行、公益类减排项目等领域方法学”,聚焦4大关键体系,部署11项重点任务,标志着山东省碳普惠体系建设的起步。2025年1月,省生态环境厅与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《山东省碳普惠试点工作指导意见》(鲁环发〔2025〕2号),规定了碳普惠方法学分类、开发、后期修订等流程,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积极申报方法学。

  为推动我省碳普惠机制建设,保障地热能利用项目减排量开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,省生态环境厅、省自然资源厅根据碳普惠方法学申报情况,组织对《山东省中深层地热能利用碳汇碳普惠方法学》《山东省浅层地热能利用碳汇碳普惠方法学》进行了多方论证,经过征求意见、专家论证、合法性审查等程序,于近日正式发布。

  二、决策依据

  2023年1月,省生态环境厅、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《山东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》(鲁环发〔2023〕1号),要求“制定碳普惠方法学,着力开发公共出行、公益类减排项目等领域方法学”,为方法学编制提供了直接政策依据。

  2025年1月,省生态环境厅、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《山东省碳普惠试点工作指导意见》(鲁环发〔2025〕2号),明确了引导、鼓励自愿参与山东省碳普惠试点的开发主体申报碳普惠方法学。

  三、主要内容

  《方法学》共9章,包括引言,适用条件,规范性引用文件,术语和定义,项目边界、计入期和温室气体排放源,基准线情景,减排量计算,数据来源及监测、方法学编制单位。其中,第一章阐述地热能利用背景、作用、减排机理和所属领域;第二章明确了本方法学使用条件;第三章列出了引用的相关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及设备检定规程等规范文件;第四至五章分别列出术语和定义,项目边界、计入期和温室气体排放源;第六至八章规定了基准线情景、项目减排量计算方法、数据来源及监测;第九章列出了本方法学编制单位名称。

  四、特色亮点

  (一)创新引领,填补地热能碳汇方法学空白。作为我省首个地热能碳普惠方法学,本方法学将地热资源利用与碳汇价值核算体系结合,填补了清洁能源领域碳普惠机制的技术空白,为地热能在能源转型中的减排贡献提供核算依据,打造兼具科学性与地域特色的示范案例。

  (二)技术赋能,构建地热资源价值转化路径。本方法学为地热利用项目核证减排量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、精准规范的监测、报告与核查体系,推动地热从“资源禀赋”向“经济资产”转化,为地热富集地区提供“低碳供能+碳汇收益”双轨驱动模式。

  (三)多维协同,激活地热产业生态效益。通过核算地热利用项目产生的减排效益,叠加地热开发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、水资源保护的间接生态价值,形成“低碳供能—环境改善”良性循环。同时,通过碳收益反哺地热能利用项目可持续管理,推动地热产业与生态保护互促共进。

  有关文件丨关于发布《山东省中深层地热能利用碳汇碳普惠方法学》《山东省浅层地热能利用碳汇碳普惠方法学》的通知

  专家解读丨《山东省中深层地热能利用碳汇碳普惠 方法学》《山东省浅层地热能利用碳汇 碳普惠方法学》

  


原文链接:http://sthj.shandong.gov.cn/dtxx/zcjd/202508/t20250828_4846089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新媒体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政讯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联系电话:010-53387021 010-56153985
监督电话:17610609455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邮箱:jiankangfzdyzx@163.com 客服QQ:2894426415 通联QQ:491393325
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